查看原文
其他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外语界》2020(4)

戴炜栋 等 应用语言学研习 2021-03-16

本文系转载,编辑:语言学通讯微信公众号

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 李宇明 文秋芳 黄国文 王文斌 


 

语言学通讯推选文章

前言在新文科背景下,我国语言学跨学科研究趋势日益显著。新文科倡导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以及人文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为语言学研究、外语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目前语言学与社会学、 经济学、法学、医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语言学跨学科研究不仅拓展了外语学科 研究的外延,丰富了外语学科研究的内涵,而且契合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分类卓越的需求。2020 年 6 月 20 日,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 从不同视角探讨了语言学的跨学科发展,引发学界的热烈关注。现刊载会议的部分代表性观点,以飨读者,并 期待引发语言学跨学科研究领域更多探索与实践。 

文献来源戴炜栋,胡壮麟,王初明,李宇明,文秋芳,黄国文,王文斌.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外语界,2020(4):2-9+27.

期刊动态 |《外语界》2020年第4期目录和提要

科研助力 | John Benjamins 翻译学国际期刊投稿及订阅方式

科研助力 | John Benjamins 话语分析及语用学国际期刊投稿及订阅方式

交叉融合,传承创新

戴炜栋

自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发展战略以来,高等教育界积极探索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的交叉融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的发展,文科被赋予新使命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文科一方面要探索建设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新方向,另一方面要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的新思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

近年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下简称“外语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愈来愈显著的交叉融合趋势。根据《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外语学科设立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方向。各方向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交叉,产生了一些全新的分支学科或跨学科研究领域。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科技难题,也需要不同学科专家学者的协同攻关。譬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疫苗研制、临床治疗、防控防护、交流合作、心理疏导等均需多学科合作,而广大外语同仁在多语翻译、公益宣传、跨国援助、特定领域沟通等应急语言服务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新文科跨学科合作背景下,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成立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涉及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下面主要结合跨什么、如何跨、跨到哪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跨什么的问题。多年来,语言学界的师生主要基于语言学学科知识体系,聚焦语言的本体研究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探讨语音学、语义学、句法学、篇章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生态语言学等分支。客观来讲,语言学研究内部也涉及分支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而在新文科背景下,语言学研究不仅要进一步探索语言学内部的融合,还要探索语言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目前病理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言智能等领域逐步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

其次是如何跨的问题。这涉及研究团队建设和研究路径开拓。传统上语言学研究者多局限于外语学科,而且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领域研究者互动较少。同在文学一级学科目录下,外语学科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之间的沟通也是不够,中外文“两张皮”的现象尤为突出。新文科建设不仅应推动中外文学科团队的合作,也应加强文、理、农、工、医等学科领域学者之间的协同。在一定意义上,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论题或者项目为跨学科研究的有力抓手,国际学术论坛、学术工作坊、学术论文大赛等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有效传播方式。如果能将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特别是与高端语言学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将切实有助于语言学跨学科研究落地和持续发展。目前各高校正在实施的书院制、本研贯通模式、中外合作培养、跨校跨院系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包括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微专业等均是积极的探索。语言学本体课程和跨学科一流课程打造,教材资源库、语料库建设,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等都值得探讨,线下、线上、混合式等课程模式的探索亦有其应用价值。

最后是跨到哪的问题。新文科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教育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关于语言智能、语言服务等新学科、新专业和新方向的探讨也更加活跃。比如,语言服务可能涉及语言经济学、语言技术学、语言数据挖掘与分析、人工智能、国际组织等不同领域,体现出语言学与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的交叉。语言学跨学科交叉融合有其创新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学科之间界限模糊的隐忧。在我看来,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应坚持自身发展的原则,即基于问题导向,突出学科特色。换言之,语言学有必要发挥自身的语言特色与学科优势,协同其他学科解决国家和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培养具备复合型优势的国际化人才。

在新时代、新文科大背景下,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已逐步成为学科发展趋势,而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催生新的学术生长点,促进学术创新发展。相信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将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汇聚国内外专家资源,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研究路径,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语言学跨学科研究与外语教学

胡壮麟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于2018年正式成立。正如联盟理事会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在联盟成立大会致辞中所言,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外语学科亟须作出新的变革,要重点研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方向: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要求外语学科建设更加注重协调和平衡;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外语学科建设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三是建设教育强国要求外语学科建设更加注重内涵和外延”。李校长的小结归纳了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期间,外语界许多专家和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旨在从不同学科和视角推进我国外语学科改革与发展。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有其必要性和及时性,将进一步促进语言学发展。最近几年我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我国外语学科发展需要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求得共识,大步前进。

首先,我国高校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照搬西方高校的办学机制和方针,还是发扬中国特色,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要让外语教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服务。这个认识必须统一。

其次,正确认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人们谈论的“外语学科”传统上也称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分“文学”和“语言”两个方向。可是,人们在谈到“文学”方向时,一般认同包括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但谈到“语言”方向时,却往往忽视语言学理论的引领作用。希望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能够纠正这种带有偏向的错误认识。

第三,从多元智能视角来看,外语教学除了调动和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智能”外,还能融合培养其他智能,比如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等。我不否认外语学习者个体可以突出其中一两个智能,但我更认为,注重多元化智能的外语教学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

第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外语教学。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已经能够在课堂中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电子课件等实施教学。教师也能利用网络设备,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比如慕课、微课、云课堂等。外语教学要能合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突破时空限制,确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等特殊时期教学工作的开展。

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王初明

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意义重大。语言学有理论和应用之分,且不说理论语言学研究学派林立、分支繁多,应用语言学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质,单靠将理论语言学拿来应用远远不够。以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外语教学研究为例,它不仅需要来自理论语言学的启示,更需借助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解决外语教学实际问题。正是多学科的融入和贡献,才有今天的应用语言学。

照此说来,跨学科研究原本就是语言学研究的特征,那么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是否多余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今世界,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已有学科在不断发展演进,新兴学科也在不断涌现。语言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是构建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因而与人类创建的所有学科都有关联。作为探讨人类语言奥秘的科学,语言学理应能够从其他学科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可以说是对人类智慧集大成的再探索,必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意识相对薄弱。高校的语言学研究团队少有真正从跨学科研究的需求出发进行优化配置,语言学学者在其他学科,特别是在硬科学的学术活动中参与度不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和对社会的贡献度不够凸显。外语各语种之间的学术合作也显得呆滞,研究手段的更新、开发和借鉴有待加强。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将有助于打破这种不利于语言学发展的局面。

学术发展需要交流,交流需要平台,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为打造语言学研究优质平台而创设,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有助于汇聚国内语言学高层次人才和学者,便于他们开展学术交流,了解新兴学科,开阔学术视野,捕捉科研灵感,激发创新动力,把握合作机遇。(2)有助于针对我国重大语言学问题,策划有创意的科研课题,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产出标志性和高显示度成果。(3)有助于改进语言学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有助于加强语言学跨学科国际交流,通过召开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增进学术对话与合作。(5)有助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开发等方面回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语言学与“新基建”、数字经济

李宇明

在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成立之际,我想主要就“新基建”、数字经济、语言学谈几点看法。

1. 数据具有生产要素性质

2017年12月,中共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开展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之后,2018年4月在福州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018年9月在南京召开的江苏互联网大会、201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等,都突显了“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的话题。在2018江苏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在致辞中强调指出:“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具有生产要素性质,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体现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经济制度的与时俱进。

2. 语言数据是最为重要的数据

数据的类型很多,但大多是“语言数据”。其一,由语言负载的信息占80%以上。其二,语言资源本身也是语言数据。语言数据应当进入“生产要素”范畴。2019年12月,我在“第二届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闭幕式上,谈及“作为生产要素的语言数据”问题。2020年5月,作为“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在“主任寄语”中提出:“语言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如同农民之于土地,工人之于机器,计算机通过对语言数据的加工学习可以获得知识与智能,从而创造人类的新生活。”

3. 语言数据应进入“新基建”和数字经济视野

语言智能的发展使得语言为人类与机器两个“物种”共同享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只要在目的物上安装“语言感应器”,人就可以通过具有语言智能的机器与万物关联,与万物对话。新时代的基建应是“新基建”,新时代的经济主要是“数字经济”,而没有语言智能的基建不能称为“新基建”,没有语言产业也发展不出繁荣的数字经济。在不久的未来,语言数据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集聚、管理语言数据并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将成为人类发展生产的重要任务,语言产业、语言职业将成为数字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

4. 语言与物理、社会、信息“三空间”

人类诞生之前,世界只有一个“物理空间”。人类的发展在物理空间催生出一个“社会空间”。语言与社会空间一起成长,起初只有口头语言,口语的载体是声波;5 500年前文字在两河流域形成,语言有了光波这一新载体;有声媒体的出现则使语言有了第三大载体电波。20世纪50年代,人类的机器翻译试验首次成功,训练机器处理语言信息的进程从此起步。20世纪末,互联网开始商业化,语言智能也逐步发展,引发了三大重要现象:(1)人类开始建构新的空间——“信息空间”(刘挺 2019;潘云鹤 2019);(2)语言开始在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两个空间中使用;(3)语言为人类与机器两个“物种”所共有。随着物联网、语言智能的发展,语言将跨入物理空间,语言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5. 语言学的“新文科”之路

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人文现象,而是拥有声光电三大媒介,为人类与机器两个“物种”共享,应用于社会、信息、物理三大空间的事物。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也不能局限于“语言文学”,而应当是横跨文理工、依照“新文科”思路发展的综合学科,能够促进“新基建”、数字经济发展的学科。“新基建”、数字经济的谋划者应当充分重视语言学,获取语言学的学科红利。

语言学跨学科的创新之路

文秋芳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承担着开创我国语言学跨学科创新之路的重任。

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源远流长。在印度和希腊,早在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语法学已经建立。在中国,早在汉朝时产生了小学,教学内容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语言学历经百年努力,才在国际学界赢得独立学科的地位(姚小平 2011)。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获得蓬勃发展。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索绪尔、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社会科学的璀璨明星。从20世纪中叶开始,语言学派逐渐进入百花齐放的黄金期,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公开交锋、争相竞争。20世纪中后期,跨学科的语言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跨学科的语言学研究队伍在迅速壮大,相关学术期刊数量与成果也在持续增加。

尽管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轰轰烈烈,然而在中国,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语言学专业还是空缺;在研究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中,语言学仍未获得一级学科地位(见表1)。进入21世纪后,大批学者在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努力奋争,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也有院校牵头召开高层学术论坛。2017年,这一问题似乎迎来解决的曙光,然而终因学界内部达不成共识,梦想未能实现。

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为语言学成为独立学科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殷切期盼这一全国性的研究委员会能够承担起历史使命,凝心聚力,继续发出呼吁,不断推出新成果,通过实践证明语言学学科独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语言学在中国最终赢得一级学科的合法地位做出历史性贡献。

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不仅在学科正名上面临重重困难,而且在学科作用认同上需要获得充分重视与支持。与理工科研究者相比,文科研究者缺乏大科学工程意识,经常孤军奋战,研究课题碎片化,难以产出具有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我期待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能对我国“十四五”规划中语言学的跨学科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提出系统主张、重点攻克方向和重大工程,调动整合全国优质资源,组织集团军,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使我国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关于跨学科研究的两个问题

黄国文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成立了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目的是推进我国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很有时代意义。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是在理工科与文科之间,也可以是在文科内部,以及外语学科中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等之间。语言学学科的内部分支也可以交叉和融合。关于跨学科研究,我主要阐述以下两点:(1)跨学科中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2)跨学科研究的本土化。

先谈跨学科中各个学科的关系问题。谈及跨学科,不得不提超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都需跨越单一学科的藩篱,不是拘泥于一门学科、一个视角或一种方法,而是对问题进行多维、整体的考察。但是,无论跨学科还是超学科,都应该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跨学科和超学科都会开阔新的视野,都利于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在跨学科和超学科范式中,每个学科都可以提供或贡献自己独特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不同学科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它们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也就是系统论中的部分与整体关系。当然,各学科不是简单地相加或机械地组合,而是有机地联系和整合。由此,改变一个成分会影响系统中的其他成分;一个成分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会牵涉整个系统。

但是,在跨学科框架下,所涉学科中的一个学科通常比另一个或其他学科处于更加中心的位置。也就是说,某一学科、某一视角、某一方法比其他学科、其他视角或其他方法所起的作用更大,更为重要。例如,社会学与语言学的结合、融合属于跨学科现象,形成了“语言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和“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同样地,生态学与语言学的结合、融合促成了“语言生态学”(the ecology of language)和“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从名词词组的结构考察,“语言社会学”的中心词是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的中心词是语言学,因此在“语言社会学”中,核心学科是社会学,而在“社会语言学”中,核心学科是语言学。以哪个学科为核心,是学科分类的基础决定的。因此,一方面要看到跨学科研究的作用(其中之一是能够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各个单一学科在跨学科框架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

再来看跨学科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谈到科学(如自然科学)时,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科学无国界。语言学当然也没有国界,就像人们不说“英国物理学”或“美国化学”一样,我们也不说“英国语言学”或“中国语言学”。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英国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或汉语语言学)这类表达。严格意义上来说,英语语言学是指研究英国语言的语言学,英语是研究的对象,而语言学就是关于语言研究的理论。汉语语言学指的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语言学。这就是具体语言学(particular linguistics),它与用于所有语言研究的普通语言学或理论语言学形成对比。无论什么学科的研究,都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有家国情怀。跨学科研究也是如此,涉及为谁解决问题。因此,跨学科研究一定要有本土意识,要首先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有些人批评语言学研究者不讨论中国问题或汉语问题,“老谈隔壁人家的事情”,这就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本土化意识,没有把解决自己的问题放在首位。

这些年我在做生态语言学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我们尝试从解决问题和聚焦本土化角度去探索问题,因此提出了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不同的“和谐话语分析”(harmonious discourse analysis),这就是充分考虑到中国语境。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假定、“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也是本土化意识的体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关于生态的问题也涉及本土化问题。

正确处理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两个关系

王文斌

世界不是一个一元的整体,而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整合。对世界的认知和研究因此不能以单一的眼光为之,而是需要通过多元的视角加以审视和探讨。语言学就学科名称而言,研究的是人类语言。正因为是研究人类语言,所以语言学自然跟人类本身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紧密关联。因此,语言除本身就是音、形、义的多元结合之外,又与人类活动的诸多方面密切相关,显然具有多元性。毋庸置疑,在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等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开展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实有必要。借助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这样一个平台,我们的研究既可聚焦语言内部,也可拥抱语言外部,能够做到内外逢源、里应外合,站在学术之顶,一览众多学科的小。在此,我扼要谈谈语言学跨学科研究需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语言学的独立性与跨科性关系。

语言学之所以为语言学,因其有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体系。目前,语言自身的许多问题,语言学尚未完全解决,甚至依然成谜,比如:语言究竟是怎样起源的?语言的内在规律到底是什么?如何把握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多样性和民族性?语言的音、形、义是人为的划分还是不可割裂的整体?人类幼年时怎样习得复杂的语言?人类少年时怎样习得语言?人类中年时又是怎样习得语言的?人类老年时语言障碍究竟是怎样引起的?再如汉语到底有无词类,词类能否划分或该怎样划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语言学家若不集中精力去思考和探究,那么语言学本身需要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很可能会永远被束之高阁,不了了之。人类语言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将永远难以得到深刻的揭示。

另一方面,语言学如果坐地自划,排斥其他相关学科,置语言的演变、发展规律与人类的活动、进步之间的关联于不顾,是否能顺利解决自身的一些难题?也就是说,语言学能否不跨学科就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如果跨学科,哪些学科可跨?哪些学科不可跨?哪些学科具有紧密性的可跨度?哪些学科仅仅具有松散性的可跨度?语言学的学科内涵到底是什么?其外延又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无限地扩展?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研究中逐一厘清。这就如同国与国之间不能搞单边主义、闭关锁国,而是需要走多边主义道路,才能互惠互利,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二,正确处理语言学的学科交叉性与融合性关系。

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因其有研究的独特性和学科认同性,或者说从事学科研究的人有其学科身份、学科认同和学科归属。但如上所言,语言学研究不能因此画地为牢,而是有必要推动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学科交叉和融合需要考量两大问题:一是学科的边际问题,即学科的边际是什么?什么样的研究就是语言学研究?什么样的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研究?什么样的研究属于融合学科研究?二是怎样理解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的问题。至于学科融合的提法,我个人认为需要谨慎待之。

学科交叉研究好比跨出自己家门走向他人之家,自己的家依然存在,只是与他人的家有部分交流。但是,若因融合自己的家而不复存在,那么语言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之后,是否还有语言学学科?因此,既要守望自己的家园,又不能做宅男宅女,要勇于并善于走出自己的家门,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同时又不能因此迷失自己或迷失路向而忘记回自己家的路。

语言学跨学科研究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仅谈以上两点。我相信,随着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以上提及的问题甚至更多相关问题将逐步得到梳理和解决,语言学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将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扫码进入外文书店了解更多国内外优秀学术著作。支持对公转账、开具电子或者纸质发票,人工客服孙老师18321711365 电话同微信

编者按

感谢《外语界》编辑部的支持,欢迎查阅《外语界》2020年第4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郑重声明:本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不能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推送的学术会议、博士招生不负责对接解释。有任何疑问请按照推送内容的官方联系方式对接!如果学术会议、博士招生有任何官方调整,责任不在我方。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通讯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9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相关文献荐读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推荐阅读:
重磅福利!近期49场线上公益学术讲座回放集锦
多模态研究新书推介:Multimodal News Analysis across Cultures(电子书限时下载)
中国访谈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培养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戴炜华  吴国玢:论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程琪龙:语言研究的超学科意识 |《外国语》2020(2)
语用翻译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出路
胡壮麟先生讲《认知隐喻学》的前世今生
专访 | “人文计算”深化学科发展,正确把握计算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会议征稿 | 面向教育应用的自然语言处理研讨会
会讯 | 第二届Talmy语义学会议
这篇语言学论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视频 | 听胡壮麟教授讲《语言学教程》那些事儿
讲座视频 | 李嵬 Li Wei:超语与认知Linguists Online系列)
陆小飞、刘颖颖: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程式语研究与教学应用
会讯 | “中国语言生活皮书”编纂十五周年暨第三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语言学年报 | 2020下半年语言学学术会议集锦
2020年7月-12月语言文学类学术会议集锦
李建波 李霄垅 | 外国文学和国别与区域的交叉研究:国情研究专家的视角
陈坚林: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 9种精选,可试读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心灵与认知文库 · 原典系列 |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
书讯 | 2019年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全年书单
文秋芳: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思考与建议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新书推荐 | 陈晓晨《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历史变迁的逻辑 》导读
特别推荐 | 语料库与语言对比研究
公共标志英文译写指南:旅游景观名称 | 教育部语信司
马克·特纳讲座|概念整合:语法、语言和交际的核心过程 (Linguists Online 10)
荐书 | 7折特惠!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荐书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图书书单
书讯 | 2020年6月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33种
“国家形象研究”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100个常见公共标识的英文表达,太实用了!
中国外文局审定450余条中国时政术语标准英译(附电子版下载)| 双语资源
会讯 | 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2020年会暨第12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讯︱国际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高端论坛(二号通知)
外语教学类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蔡基刚:学术英语? 通用英语? 对学术英语再认识
高雪松 : "人文 vs. 工具"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中英文学科、专业名称对照
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分享英语学习方法
语言学巨擘乔姆斯基:三个讲座,国内少见
讲座视频|Jackendoff:The Texture of the Lexicon 词库的组织结构
讲座视频 | 史蒂文·平克:语言、认知和人类天性
马丁·休伯特:历时语料库、文化和构式演变 | 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17)
人类认知的边界在哪里?——乔姆斯基的回答
Lakoff《不要想大象!》| 重建框架,就是变革社会
视频 | Metaphors We Live By 内容导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by Lakoff & Johnson)
梁茂成 |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全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重磅资源 | 外语教学论文写作与发表(免费下载论文写作资料大礼包)
LingPress | 语言学中外文重要期刊目录一站式阅览
《爱丽丝》是个语言(学)宝藏
语言学类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10
所以,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微课堂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1.63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